内容详情

内容详情

副标题

家和万事兴

 二维码 101
发表时间:2020-08-17 00:00作者:建设集团天工公司 樊春虎

我们樊姓在村上算是大姓,占据着村上户数的绝大多数。听父亲讲,爷爷那辈,一大家子二三十口人。大爷常年在外经营着当铺,二爷经管着碗窑,三爷在家操持着家务及几十亩田地,四爷照应着油坊。乍听起来,真是家大业大、好不兴旺。

老爷去世得早,大爷便成为一大家子的大掌柜。大爷平时忙于当铺的一切事务,一年里总要回来几次到处“巡视”一番。看看麦子长势怎么样,具体什么日子开镰,到时候该雇多少忙工,饲养的牛马掉膘了没有,妯娌间有没有拌嘴斗气的,孩子们有没有骂人打架的,他事无巨细,一一过问。他还要到碗窑转转,每次去,总忘不了给那位瘦骨嶙峋,常年弯腰描碗的画匠,拎包点心、提上酒。最后必定到油坊去看看,四爷终日赤裸着上身,汗流浃背地正在给刚蒸熟出锅的热气腾腾的菜籽打包,脖子上一条黑糊糊、油腻腻的毛巾,上身满是菜籽的碎屑。大爷踱到四爷跟前,打声招呼,道声辛苦,一阵阵的菜籽油香扑鼻而来。大爷进了油坊,撮一点油渣,用手轻轻捻着、捻着,然后放在嘴里,慢慢咀嚼着,一边和压油的客人议论着菜籽的收成和出油的成色。

每次大爷回家,总是留着漂亮的胡须,戴着金丝眼镜,穿着绸缎长袍,骑着匹枣红大马,拄着黑漆明亮的文明棍,好不气派。只要听说大爷回家,平日拌嘴咬舌的、无事生非的,甚至吵过架的,全都缄默无声。每次大爷总要招呼弟兄几个,(那时妯娌们是不参与具体家庭事务的)摆上酒桌,边喝边聊,拉拉家常,逐个分析研判各自的经营状况,家中媳妇有惹是生非的,老爷会在这时毫不留情地数落她的男人。末了,借着酒兴,总是拿家规说事,讲上一大套“家和万事兴”的道理。

后来由于大爷交友不慎,被人暗中下了黑手,当铺出现了大的变故,家道从此渐渐中落。也因此因祸得福,解放后和文革中,也免遭了许多罪。回到家的大爷势派不倒,仍拥有至高无上“大掌柜”的权力。家里有什么大事,弟兄们照样找他商量,凡事听他的安排。长兄如父么。

家里出了那么大的变故,人心始终没有涣散,也没有出现大的矛盾纠纷,委实不易。有人私下里嚷嚷分家过活的,被大爷一顿家教训斥地抬不起头,终于打灭了念头,偃旗息鼓。大爷常念叨,这人啊,好日子要能过,苦日子也要能过,不要念想太高,干多大的事出多大的力,守多大的碗吃多大的饭。一家人只要平平安安、快快乐乐,不惹事、不生事、不起事,和和美美,家和万事兴么,总有出头的时候。大爷活了九十二岁高龄,最后寿终正寝。出殡那日,和大爷闹纠纷最多的二爷,一大把鼻涕眼泪,哭得死去活来,几乎断过气去。

到了父亲这辈,弟兄三个。大伯是个教书先生,写得一手好毛笔字,爸爸和三爸在家务农。历史早已到了新的时代,他们历经了家庭单干、初级社、高级社、合作社及人民公社。由于子女多,日子过得很是艰难。尽管已经独门独户分开过,但平日关系很好,处的不错。那时祖母还健在,要是谁家做了好饭,总要送上一碗,孝敬祖母。我们一大群孩子总爱到祖母那里去,盯着她的手里看。祖母经常变戏法似的给每个孩子十几粒米花,或者两三颗花生,运气好的话也能分到一小块甜点心。而我们永远不知道祖母那么多好吃的东西,到底藏在哪儿。祖母不识字,也就从来没说过家训家规那一套大道理。但从她身上,尊老爱幼、和睦相处等美德,早已滋润在我们幼小的心田。祖母是个裹着小脚的老太太,慈眉善目,心底善良。她死的时候,披麻戴孝的孝子白茫茫一大片,很是壮观。

我们弟兄四个,大哥是我们的主心骨,他为家里付出的也最多。遇到老人过生、贺寿或者谁家修盖房屋,弟兄四个总在一块商量。本着“有钱的出钱,没钱的出力”,倒也没有为那件事难场过。虽说如今媳妇都成了各自当家的,她们说了算,但也都通情达理、做事得体,从来没有让外人看过笑话。那年,我们还被县里评为“五好家庭”。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各家的情况不一,家规有别。但所有的家规都是励志向上,与人为善,是普世价值的道德标准,“真、善、美”是它的根本主旨。作为普世价值观,它将一代代传承下去。其实,从来没有一条绝对的家训家规,家和万事兴也罢,知足常乐、勤俭持家、家庭和睦也罢,而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总是不自觉地一代代践行着所有美好家训家规的核心价值。


文章分类: 建筑文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