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内容详情

副标题

李里丁:站在新方位看建筑业未来的发展

 二维码 73
发表时间:2017-01-17 19:25

中国经济发展历史性的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和方位。在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下,站在新的经济方位上观察,建筑业和其他许多去产能的行业一样,都面临着诸多矛盾和发展的困境,也有着新的历史机遇和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建筑业当前发展的困境

1、产能过剩与产业结构的失衡。建筑业狭义的产能过剩我曾经讲过,就是在市场上有一定的资质,追逐利益的各类法人企业太多,而实际上具备相应生产力水平、能够提供有效服务的企业较少。从广义上看,建筑业的产能过剩应该是,表现在队伍上,是一般的、低水平的总承包企业过多,造成了市场上的过度竞争;表现在产品上,是三、四线城市商品房(也包括部分保障房)过剩,去库存的压力很大;表现在资金上,是投资下降,企业应收款居高不下;表现在产业供给结构上,是一般的房屋建筑施工能力过剩,真正适应未来城乡发展的基础施工、环保施工、绿色施工、精准化服务的能力较弱。因此建筑业面临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巨大压力。

2、体制性矛盾导致的生产方式落后。前不久国家提出了建筑装配化的新目标,要求到2025年,城市新建建筑装配化率达到30%。建设部早几年就提出要大力推行工程总承包的EPC施工方式。大家都知晓建筑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是一项带有根本性的改革,但是实际的进展用步履维艰去形容都显不够。实行工程总承包的前提似乎在审核特级企业时就已经解决,但实际上是一方面政府主导的多数工程并不想实行一体化的经营管理;另一方面是市场上多数、大型的工程设计还牢牢掌握在国有的或大型的设计院手中,在客观上形成了设计单位搞不了大型施工,施工企业做不了复杂设计。这是计划经济体制上的产物,自己套在脖子上的绳索总是难以很快解开。建筑装配化当前是炙手可热,各地都建立了许多的PC生产线和生产基地,但是市场需求的问题并没有有效的解决。而制约市场需求的还是引导消费的市场政策问题、施工配套的标准问题、绿色环境的政府控制问题等等。体制和政策的滞后直接影响到生产方式的快速转变。

3、建筑市场监管的表面化。应该承认在建设部的大力推动下,经过质量治理两年行动,建筑市场和现场都发生了很大的改观。但是,主要靠一级政府部门去每日每时地监管工地上各类专业资质的管理人员、去查看符合标准的劳务人员,恐怕不是长远之计,这还不算在统计中的弄虚作假现象。对建筑市场招投标的监管、对现场操作人员的实名制的监管,确实还有许多值得政府部门研究的问题,尤其是对农民工的管理,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人数、资质、工资问题,更是一个关系企业长远生产力资源能否持续的问题,是关系到解决一亿农民工身份归属和融入城市的问题。

4、行业的征信体系建设滞后。对于快速发展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企业大都将其归咎于市场,归咎于社会。唯独很少认真地想一想这里还有一个社会与企业都共同存在的问题——诚信问题。诚信是人的立身之本,诚信也是建筑业健康发展的基石。虽然信任缺失是双向的,但这种不信任大都又指向施工企业,这种认识又有着较为普遍的社会认同基础。诚信的缺失不仅影响到施工企业的正常运营和发展,降低了社会的效益和效率,干扰了市场上的正常秩序,还严重的损害着社会的公平和正义。诚信建设已经是当前社会和企业发展逾越不过去的重要问题。

5、行业文化缺失应该引起高度重视。行业文化是一个行业内大家普遍认可、共同尊崇的一种操守,一种精神,一种执业态度,一种价值取向。当前,国家经济发展进入到新常态,建筑企业转型升级、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临着新的考验。建筑产业通向现代化的道路上许多带有根本性的问题需要我们重新审慎思考。在行业管理、企业经营、产品服务中的诸多矛盾和问题都与行业的文化建设有着明显的因果关系。许多企业片面追求市场的影响力,过多的看重规模,盲目扩张的问题;一些企业经营者总是希望能够轻松取巧,寻找捷径,削弱了企业法人应有的约束与管理,侵蚀了企业的品牌与文化的问题;一些企业失去信用,违背合同承诺,违规转包工程,随意拖延工期的问题等等,文化的缺失已经严重的影响到行业的健康发展。

二、在经济新方位下对建筑业未来发展的一些思考

我国经济在新常态下提出了新的发展理念,建筑业受到国家政策与体制的影响较大,因此,必须顺势而为,用新的发展理念,站在新的经济方位上思考建筑业未来的发展。

1、转变生产方式要从体制和政策上入手。

所谓供给侧结构改革,对于建筑业来说,其实就是从供给方(也包括国家政策层面)调整,以适应社会与市场的新需求。这里分三个层面:一是在国家政府层面,要把建筑物全寿命周期管理提到议事日程,从资本投入效益的最大化出发,建立策划、设计、投资、施工、运营、维护一体化的管理体制。建筑全寿命周期管理原理和认识都容易理解,最难实行的是建筑投资管理体制问题,是城市规划管理体制的问题。目前的体制弊端是,投资管理主体不确定、不稳定,很难体现科学的、具有可持续性的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和全部价值。这样,就没有人能够实际上为建筑物的运营成本控制和最大效能发挥负责任;规划体制的多变,使得政府领导常常从政绩出发考虑城市规划,滥建高层,滥拆民居的现象时有发生,建筑物往往不到年限就“寿终正寝”,根本谈不上科学的价值管理。因此,要在全社会推行绿色建筑,进行建筑物全寿命周期管理,就必须从固定资产投资和管理体制改起,加快推进建筑物投资管理责任制的形成,加快推进项目的工程总承包管理方式,从而达到最大化的节约社会资源,促进建筑业科学的可持续发展,从制度上根本性的改善人的居住环境。

二是为建筑业建立完整的市场环境。我国目前的建筑行业实际还不完全是一个完整的产业,建筑产品被规划、设计、开发、施工、维护等五个部门所分割,施工企业很难在建筑产品上独立的贴上自己企业的标签。国际上发达国家的许多承包商都是独立的完成设计施工,有的还参与建筑物后期的运营和维护。一体化的建设(或者叫全方位服务)能最大限度的节约成本,提高产品的运营效率,与全寿命周期管理相一致,政府应该为企业创造一体化建设运营的条件,这也符合未来不断提升的消费需求。

三是在政策上扶持新进的生产方式。建筑业供给侧的改革,就是改革旧有的生产方式。政府目前正在全力推进的PPP商业模式,要为企业搭建好平台,扶持有条件的企业尽早的进入施工、运营一体化的良性循环,从而逐步形成建筑产品全寿命周期管理的新格局。一定要避免将政企合营作为一种单纯融资的合作方式,更不能无视合同的法律地位,用后期的审计取代市场约定。使用EPC的承包模式由于体制的后遗症,目前还较困难,但政府所有工程只要能列入试点范围,将会有力的推进此项生产方式的改革。

2、建筑装配化要适应市场,防止盲目性

国家推动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发展规划是正确的,产业生产方式的现代化可以提高效率、减少污染,节约人力的好处也是不言而喻的。问题是要把握好几个关键点,避免人为的盲目性。其一是政府要引导市场消费。市场要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的作用,在装配建筑生产销售中仍然如此。目前政府计划内的保障房项目已经处于尾声,不可能有更多的机会用计划房屋去激励企业。但是,在城市一定区域限制现浇混凝土施工、在较好的地段规划装配式建筑、装配式建筑群降低容积率实施政府补贴(不是奖励容积率)、装配式建筑精装修一次到位等政策,都可以引导新的消费,关键是让人们愿意去享受现代化的宜居环境。其二是不要盲目多处建设部品生产线。目前许多地方由政府出面,规划和要求企业建立PC生产基地,一个省少则十几个,多则几十个,且不说市场目前的需求,就是企业的成本,恐怕是短期内也难以收回,过去每个企业都建混凝土加工厂的教训应该汲取,要循序渐进。其三是要完整理解建设部产业规划的要求。装配化、标准化一定不要将着眼点都放在混凝土PC生产线上。钢结构的装配化施工不仅已经有了几十年的发展史,而且还有着更多的发展前景。国外建筑的维护结构、装修工程、安装工程、甚至是家具设备部分采用标准化设计、装配化施工的做法更值得我们借鉴。

3、完善企业服务功能,为城市“双修”服务

最近建设部会议提出了开展“双修”,促进城市转型发展的要求,这对于建筑业是一个很大的利好消息。修复城市自然生态,修补老城区的环境品质实在是人们群众多年的期盼。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既需要一大批企业参与施工,更需要施工企业延长产业链,加入到规划、设计、咨询服务环节中来。我国的建筑不可能永远在增加GDP的道路上浇筑混凝土,目前确实到了完善和提高城市品质的阶段,到了存量竞争的时期,市场需要细分,施工服务也需要细分和完善。有心计的企业一定要抓住机遇,用心研究“双修”,提升精准服务能力。这对施工企业既是供给侧改革的新考验,也是一次提升建筑服务功能的一次机会。

4、重视建筑产业工人队伍的建设问题

建筑劳务产业化是千百万农民工的共同心声。农民进城务工推进了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化的扩大又需要大批农民工加入进来。新生代的农民工虽然身份是农民,但他们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早已同城里人没有大的区别,他们期盼着用勤劳双手建起的城市有自己生存的和发展的空间。建筑劳务产业化,就是要使千百万农民通过素质的提高和自己的努力,稳定的在一个企业服务,并且有自己的地位和尊严。农民工没有归属感,就谈不上工匠精神的形成,也谈不上工程质量有永恒的保证。更为根本的是农民工没有归属企业(包括稳定的劳务企业),就解决不了1亿农民工身份转换,进城落户的问题。各级政府和大型企业都要通过市场调节和积极引导,使劳务企业逐步进入合理的专业层级,让进城务工的各类农民工根据自身的实际相对稳定的在某一个企业工作。真正使农民工有归属感,在城市安居乐业,成为城市的建设者和新主人。

5、注重文化建设,提升行业信誉

建筑行业出现的一些弊端,究其根本,还是发展的理念问题、风气问题、价值观的问题,总起来说是行业文化与企业文化的问题。我们说,抓几次严格的质量安全检查,可以促成几个文明工地的产生;培养几个优秀的项目经理,可以建成若干个典型的优质工程。可是要在所有的工程上体现出企业的品牌,要在企业转型升级中有效地实现互联网大数据管理,要在整个建设领域体现出行业的信誉,靠的就是文化的力量,是对一种文化与信念的坚守。政府主管部门加强监管也要从具体的查人查事转向查信誉度,促自觉性上来。加强行业文化建设就是每个企业、每个执业者都要自律,都要遵守市场秩序,遵守公共规则,严谨实在地做事。在国家经济进入到新常态,建筑业面临转型发展的新阶段,重新塑造建筑行业与企业的精神文化与价值观,着力打造行业新的发展动力,就显得非常迫切与必要。

鲁班是建筑行业传统文化的代表。我们宣传鲁班文化,其核心就是要更好地弘扬工匠精神,以鲁班作为一种象征,以建筑行业文化建设为契机,来推动行业在新常态下实现转型升级,为建筑业的持续发展服务,为建筑的长远历史负责。通过潜移默化的文化建设,使中国建造能走向世界,使中国成为名符其实的建筑强国。


作者:中国建筑业协会文化分会 会长 李里丁


文章分类: 行业研究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