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内容详情

副标题

少年无畏,大有可为,中建七局四公司国道310项目BIM实施小组成长侧写

 二维码 157
发表时间:2020-08-17 00:00作者:中建七局   聂颖 赵展


在不久前的局QC发布会上,中建七局四公司基础设施分公司国道310项目BIM实施小组《BIM+GIS在陡峭山坡地带便道规划的应用》在12家施工单位39篇QC成果中脱颖而出,荣获第一名。谈及这段从无到有,从懵懂无知到精通担当的艰难成长历程,项目BIM实施小组的青年们有着万千收获与感慨。

“我宣布BIM在桥梁工程中的应用课题启动仪式现在开始!”2018年7月19号,随着基础设施分公司总工程师韩明涛的一声令下,“国道310项目BIM实施小组”正式成立,这是一次真刀真枪的BIM尝试,也是一次艰难的探索之旅。而这只崭新的BIM实施小组更是项目一支强有力的青年突击队伍,他们由公司技术中心BIM负责人朱栋带队,由4名平均年龄不足24岁的成员组成,以工匠精神边学边实践,为项目和公司赢得了创新创效与荣誉的双收。

热勇一腔,他们眼里有光

“初生牛犊不怕虎,从一开始我们就是无所畏惧的,只知道课题要探索,而我们要做挑灯人,要为公司在BIM道桥领域踏出一条路。”

万事开头难。前期,懵懂无知的他们靠着一腔热血极尽所能摸索着前进的路,却由于现场经验不足,处处碰壁。“前期的应用实施阶段,我们好像没有累的时候,每个人眼里都有一束光,只顾前方,却又常常困于找不到一条准确的出路”。正在他们苦于寻找BIM与精细化管理的结合点时,项目技术质量部负责人王垚及时为他们指点迷津,给他们提供以往路桥工程施工经验的相关应用。他们努力学习优秀项目BIM应用经验,明确分工,举一反三,通过桥梁精细化模型,进行图纸会审、预埋钢板坡度和伸缩缝宽度的确定,利用BIM进行虚拟场地布置,科学策划,提前预知环保、消防及安全隐患,最后在复杂钢结构节点上进行深化设计,改良盖梁钢结构支架,进行精细化加工。同时,小组成员积极与现场协调沟通,在应用中落实跟踪,通过4D-BIM平台和全景+VR技术的结合,把应用展现在移动端,展现进二维码,通过施工模拟,展现到会议室和现场的交流中,真真切切做到让BIM为我所用,落地扎根。

向往高处,就从风口浪尖出发

“我们一直坚信着自己和团队的能力,既然要走到高处,就要敢于从风口浪尖上出发,这样起飞的风筝才能高飞。”

课题的实施在后期遇到了瓶颈。为了打造创新亮点,小组成员经过近两周的奔波探讨却依旧无果,大家情绪低落却没有停止在各部门和现场来回穿梭摸索的步伐。最终,在朱栋的点播启发下,小组选择以应用新技术与BIM结合为创新突破口,以达到BIM与实际地形无缝结合的效果为创新目标。

经过多方请教、尝试,小组成员最终锁定了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实际操作中,地理信息系统GIS与BIM结合,在陡峭山坡与特殊地形上擦碰出新的火花,让成员们惊喜振奋,而BIM+GIS在陡峭山坡中的应用也成了这项技术与众不同的关键点,小组成员们立足应用小而精,针对有限的数据资源和业主、项目领导、现场技术人员进行沟通交流,通过虚拟化设计进行可视化决策,确定了施工便道的布设、平台的开挖以及工程量的提取,减少测量人员的投入和施工人员在特殊地区的安全隐患,并通过三维的视角与业主等各方沟通,最终确定了最优、最安全、经济效益最好的方案。

走过的弯路,都是为了能抵达远方

“我们这些弯路并不是没有意义,知道了这条路是走不通的,这就是结果。”

小组成立初期,成员们通过与现场施工负责人的沟通,了解到承台钢筋需要通过试拼再调整钢筋长度以满足钢筋保护层厚度。为优化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案,小组成员们决定利用BIM建模进行精细化加工,通过保护层厚度反推出不同钢筋长度,以减少返工,节约成本。但由于心急情切,他们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去建模却忽略了现场实际施工的问题,BIM模型推算出的钢筋精细程度是不符合现场实际施工情况的,最终建模结果只起到了录入电脑的作用,这反而是做了重复的工作,不仅增加了工作量,还降低了工作效率,这有悖于小组通过BIM建模出量的初衷,意识到这是一条行不通的弯路后,小组成员们立即停下工作进行会议讨论反思,及时止损。

“对于不了解BIM这项技术的人,常会把它神话,但小组的立意是做实在有意义的事,所以我们不怕走弯路。”守着这样的理念,小组成员们一步一个脚印做好做优课题,最终顺利通过了公司的中期汇报,同时也在QC和工法上取得各方权威专家和领导的认可鼓励。

少年无畏,大有可为。载誉归来的小组青年们没有停止前进,他们继续利用手中的资源,为更加精通路桥中的BIM应用和BIM技术在项目实际施工中落地不懈奋斗着。而他们以实际行动践行“勇于担当,使命必达”的基建人品质的同时,也证明了BIM不是神话,青春才是。




文章分类: 建筑文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