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内容详情

副标题

创新驱动多擎发力 为高质量发展赋能

 二维码 138
发表时间:2018-08-10 19:20作者:时永庆 陈情情来源:建筑时报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质量第一”和“质量强国”被同时写进十九大报告,彰显了党对质量工作的高度重视。推动建筑施工企业高质量发展,就是要通过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由“粗放型发展”向“精细化发展”转型。围绕如何打造新型建筑企业的主题,记者采访了中亿丰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宫长义。


downLoad-20180807121604.JPG/

记者:作为建筑行业优秀施工企业代表,中亿丰是如何为企业定位的?在企业发展中,注重哪些层面的提升?

宫长义:“安居、乐业、好生活”,这是中亿丰的企业使命所在,也是中亿丰作为建筑行业优秀施工企业代表的态度和坚持。安居,就是要建造精品工程,提供宜居的生活空间;乐业,就是要提供有温度的岗位,满足执业者未来发展需求;好生活,意味着生活空间和工作维度要和谐美好。中亿丰将在使命的驱动下,致力于缔造一流城市建设服务商的企业愿景。牢记使命,立足当下,以创新和开放的心态,直面未来。

新时代,新征程。中亿丰将紧跟时代步伐,主动适应建筑行业改革发展路径中建造技术、市场模式以及监管方式的优化升级。改革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技术链、管理链相互交织、互相支撑,要推动建筑产业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在新时代下实现传统建企的战略突围,既需要研究“无中生有”形成新的增长点,也需要研究“有中出新”增创新的优势和活力。具体来说,我们既要加速进入铁路、隧道、机场、港口码头、高速公路等领域实现“从0到1”的突破,又要在已有的优势业态中实现“从1到N”的快速复制。

我们将始终坚持主业不动摇,立足建造传统产业,发挥全过程工程咨询、设计优化、产融结合、物资集采、绿色建造、加固维保等新型资源优势,持续推进机制、技术、模式和管理创新,驱动企业内生增长。

记者:高质量发展时代,中亿丰如何打通路径,兑现创新和突破发展,推动生产方式转型升级?

宫长义:高质量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旋律。中国梦,中亿丰,我们必须将这个担子主动扛在肩上。高质量发展,其核心是合理的发展结构、创新的技术驱动以及优秀的人才支持,从而形成精细化、高效化发展路径。就中亿丰而言,就是要重点关注行业前瞻领域,研判市场导向,积极建立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从意识认知转向行动践行。

一是打通技术路径。我们将以获得政府科技进步奖和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为契机,积极培育企业领军技术人才、青年技术储备人才,打造高水平科创团队,深入推进装配式建筑技术研发平台。围绕数字建造、BIM应用、技术创新三个维度,实践企业项目管理综合应用。以技术驱动生产,以人才优化平台,将绿色、智能、可持续的理念以科创的力量兑现效益,转化成果,逐步实现建立起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的诉求。

二是打通商业路径。围绕城市建设产业生态圈,贯通建筑业转型升级前后端全链条,以实现投资、建设、运营一体化为目标,充分发挥“双特三甲”资质优势,从建筑施工领域向基础设施建设业务延伸,开放产业信息,搭建项目共享、供应链整合、金融互助共赢发展平台,力求实现传统房建主业优势明显、多专业齐头并进和相关专业多元化厚积薄发的良性业态结构。

三是打通市场路径。深度推进“走出去”战略,从点对点的项目布局,向以区域分公司为主的市场攻坚,充分研判区域市场属地化需求和模式,积极构建“东南西北中”的市场布局与总部经济遥相呼应,逐步建立和扩大企业品牌在国内的口碑和影响力。同时,坚定不移地坚持“走下去”,依托国内总部经济,辐射海外市场,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为契机,凭借越南、巴林等东南亚国家项目落地、加拿大古建木构技艺走出国门,稳步培育“中亿丰”品牌在行业领域中的信誉度、专业力和匠心品质,致力于打造智造专家、城建伙伴,向完善工程总承包不断加速。

记者: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如今气象万千,区域协同发展的时代下,对建筑行业有哪些影响?中亿丰将如何拓展长三角区域市场,提升自身品牌影响力?

宫长义:长三角三省一市迈向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对建筑企业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认为,苏州是长三角地区的重要一员,必须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加强自主规划与协同推进有机结合,努力提高合作成效,争取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实质性突破做努力。

作为建筑业“苏州现象”的代表企业,中亿丰将继续紧跟国家发展战略方向,深化集团长三角区域市场布局,创建精品工程,向筑造的品质迈进。深耕细作,夯实属地品牌优势,积极关注高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轨迹,通过技术搭台、项目孵化、人才培育和数据共建等多维模式为区域协同创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民生工程共建等重点举措出谋划策。

我们还通过线下的资源整合与线上的集采供应,积极培育新兴产业,着力探索“智慧”形态提升城市空间可塑性,利用多年建筑施工领域的经验和技术,加持攻关一系列前沿课题,共同推动智慧城市的开发应用,从而改善和适应城市的规划、管理和发展。将积极打通上下游产业链,充分发挥集施工总承包、资源配给、运营管理、商业运维于一体的产业优势,更好地服务客户需求,适应城市发展诉求,优化企业自身高质量发展路径,在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中,求新谋变。

创新驱动的本质是人才驱动,为此,集团持续优化人员结构,搭建员工发展平台,通过不断完善的绩效体系、建立岗位胜任力模型。中亿丰始终强调“人才战略是企业发展第一战略”。有效的人才发展战略,人性化的培养机制,为员工成长发展创建合理通道,以人才为本,以和合文化共同创建利益共同体、事业共同体、命运共同体。

随着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加大,高质量发展之路志在必行。中亿丰作为传统建筑施工企业,为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素,主动对接市场,跨界运维,以多元投资聚力集团上下游产业,全力构建产融结合的城市建设一流服务商平台。多年来,集团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积极引入BIM技术应用,优化资源管理结构,引入互联网技术搭建信息集采平台,打造生产、加工、制造向建筑施工后勤配套一体化服务供应体系;从综合城建跨界参与商业地产运维,目前实施的案例包括美京假日广场完成招商、中恒大厦(旅顺)奠基等;我们还依托完备的生产体系、稳定的产业基地布局,稳步推进昆山开放大学重点项目、太仓积水住宅项目等,为集团建筑产业化保驾护航;此外,中亿丰隧道、中亿丰科技、中固建科等新兴产业还大大提升了集团产业投资聚合能力。

记者:建筑是凝固的艺术。中亿丰是如何将建筑与城市文化相融合的,为哪些城市打造了符合城市气质的建筑?

宫长义:我很赞同“建筑是凝固的艺术”这样一种理解。在老百姓眼中,我们可能仅仅是造房子的,但就中亿丰而言,从公用住宅到商业综合体,从工业厂房到市政路桥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都有实践,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深化,我们已经从“建造”向“筑城”迈进。

作为植根苏州的企业,首先我们和苏州这座城市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苏城一路走来的脚步,可以说,融入了中亿丰城市建设者的影子。比如彩香新村、苏州市政府大楼、苏州大学理实验楼、轨道交通1~4号线、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苏州中心、苏州现代传媒广场等民生工程和地标建筑。我们是城市的居住者,也是城市的建设者,我们呼吸着城市的发展气息,聆听着城市发展脉动,以建筑人的身份感知、跟随、尽全力。

苏州现代传媒广场,又称“靴子楼”,堪称全国“网红”。在这座建筑的背后,是中亿丰建造施工技术、科研创新成果和施工管理创新的有力体现。苏州国际博览中心三期,金鸡湖畔,扇开苏州。在这座建筑中体现三项发展维度,大跨度、异性和绿色,也是中亿丰倡导的“绿色、科技和工匠”的建设理念。

随着集团走出去步伐更加有力,对于感知建筑与城市文化融合也更加深刻。以西安、郑州为代表的区域市场,同样是“筑城”,特性却不同于苏州本土的模式。它们是依托中亿丰和合文化理念,主动适应市场,发现市场需求和特色,以建造为城市发展提供担当。西安、济南、徐州三座宜家家居商场标准化的背后,又展示出了不同城市的故事与气质。

当然,我们依然还在不断地“走出去”,从国内走向海外,将会走进更多的城市,发现它们的魅力,为它们的魅力增添我们的建筑印记。因此,有时候我也在想,建筑本身的魅力或许就是与这些城市不期而遇,留下故事,又开启新的故事。

记者:未来,中亿丰将以怎样的心态在高质量发展浪潮中逐浪前行?您作为中亿丰的掌门人,又将以怎样的心态面对不断变化的商业市场?

宫长义:未来,中亿丰将大力推动“F+EPC”模式,立足国际视野,竭诚为社会各界提供一站式、全过程的建设工程解决方案和服务平台,用“工匠精神”铸就城市建设服务的最高品质。这也是响应高质量发展时代的诉求。

中亿丰始终坚信,依靠技术进步、优化管理模式和提高执业者素质是企业品牌、质量的重要途径。未来中亿丰将凝心聚力,创新思辨、研判市场、以信立品、以质立业,积极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向高质量发展加速挺进。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是中国企业家应当具备的素养。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提及,要发挥中国企业家精神,企业家要有家国情怀,要有胸怀担当,要有国际视野,积极主动作为,敢于创新,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投身市场发展浪潮中,并且坚守初心不变。我认为,初心很重要,无论商业的江湖如何涌动,守着这份初心不会错。企业家精神在我看来就是“专业、敬业、继业”。所谓“专业”就是要有创新的专注意志、专业的业务素质;所谓“敬业”,就是要有“以企为家”的情怀;所谓“继业”,就是要具有永续发展的意识。

亿万斯年,时和岁丰,“中亿丰”三字本身就与高质量发展所倡导的理念相暗合。坚持创新的企业,才不会被淘汰,我相信中亿丰的转型升级也永远在路上。


文章分类: 行业研究
分享到: